谢承汇:扎根通俗讲史,才华出众的耀眼明星
2021-02-03 09:14:04 发布于:北京市
在中国历史教学中,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出现了这样一种悖论——“喜欢历史,但不喜欢历史课”。谢承汇作为中国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的年轻人,自然深知其中缘由,这也让热爱历史、怀有抱负的谢承汇耿耿于怀。
2012年,本科毕业于国内著名的理工科高校——北方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之后,谢承汇还是没能放下心中的热爱,毅然跨界,投身于通俗讲史领域。一转眼八、九年过去了,当年的一腔热血已经汩汩流淌出一个又一个经典作品,让他成为通俗讲史领域一颗耀眼新星。
从小热爱历史的谢承汇早就领略了历史的美妙,在他看来,整个古今中外的历史,无一不是丰富多彩、各有千秋。然而长期以来,各种历史课本和学院派的史学作品,动辄皇皇巨著,长篇累牍,虽然学术性强,更有高度和深度,但是却也陷于史海钩连、晦涩枯燥,缺乏大众传播性,普及起来非常困难。并非史学“门内汉”的谢承汇,虽然也啃了不少历史大部头著作,但没有专业出身的束缚,让他没有专业史学家的学究包袱。他最大的长处是能绘声绘色地“通俗化”历史情景和历史故事:以普通人易于接受的视角和方式,以通俗而时髦的语言去讲述历史事件,能够更大范围地吸引观众。单就传播性、影响力来说,这是一般的专业史学作品望尘莫及的。
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,谢承汇参加工作以来,先后参与了《二战那些事儿》撰稿、古装剧《糊涂县令郑板桥》编剧、大型历史年代剧《我们的四十年》大纲及分集编剧、《循迹漫聊》节目撰稿等工作。其中《二战那些事儿》以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角度和口气讲述历史大事件,由于生动的演绎,迎来赞誉不断,不仅成为他任职的泰学(北京)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代表作,也是同类型节目中的典范之作,多年来在华语圈内长盛不衰。
谢承汇的这些作品,无一不是用简洁易懂的语言,向观众或听众讲清楚了历史故事,可以激发更多人去钻研学习真正的“历史”。这些通俗讲史的作品,也满足了多元化、个性化的学习需求,更加精准化地提高学习历史实效。
经过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的实践,谢承汇对通俗讲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。他深知,要想真正做到历史通俗化,必须在语言和结构上下力气。通俗并不是低俗,更不是庸俗,而是在专业学养的基础上,对历史事件进行科学地分解、梳理,用浅显明白的方式,把历史事件和历史观念讲给大众。撰写通俗讲史方面的作品,不是说要降低标准去迎合大众的口味。相反,更要坚持历史学的范畴、坚持史学的标准,努力将大众对历史的认知水平引导到更高层次。这实际上对幕后撰稿人有着更高要求,不仅要吃透专业历史,需要具备专业的学识,还要花更多时间去琢磨历史和当下观众的契合点,绝非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。
这些年谢承汇一方面从事通俗讲史的幕后撰稿工作,同时他还参与了《中国当代文学史》、《中国近代史纲要》、《传统文化与教育思维》等史学专著的编写工作,磨砺着自己的专业学术能力。其中《中国当代文学史》、《中国近代史纲要》这两本著作更是入选了国内高校普通高等教育“十三五”规划教材,成为同类学术典范,显示出了过人的才华。
尤其是当下,随着多媒体的发展,人们习惯于听和看,文本阅读能力不断下降,给了“通俗讲史”更大的发展空间。大众在茶余饭后,在通俗讲史的节目中,以小见大,轻松愉悦中,学到了历史知识,感悟出一些更加实用的史学观点和人生观念。
如今,风华正茂的谢承汇对历史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,他认为:“历史就在那里,虽然它不能吃,也不能穿,似乎与国计民生也关系不大,实际上却是社会大众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,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层面。历史也是一门常学常新的学问,也是我们了解过去、了解现在、了解世界、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之一。今天的我们,不仅可以在这些可以快速吸收理解的通俗讲史作品中,寻找精神给养和人生经验;对当下以及未来发生的很多事情,我们也都可以更快捷、直观地从历史中找到根据、获得力量。”(文/何秋)
免责声明
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中国财经资讯网)”的内容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如有侵权等问题,请及时联系本网,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:gkjnet@qq.com
责任编辑:小甲
延伸阅读:
热门资讯
热点阅读
- 财经
- |
- 新闻
- |
- 资讯